原本為了消化一般事業廢棄物的SRF發電廠,近來引發地方抗爭、綠電爭議和空汙疑慮,燒垃圾發的電不僅獲經濟部宣稱是「綠電」,還能取得碳權,這種難與國際接軌的怪現象,似也預告國內正要上路的碳權交易,將有上下其手的想像空間。

SRF在國際已行之有年,幫助去化垃圾,也用燃燒的熱能發電,是接近循環經濟的模式,但它仍是火力發電,只是比燃煤發的電,碳排係數較低。經濟部硬說它是綠電,由台電收購時,除享有優惠售價,另一目的是可混充綠電,拉抬台電再生能源能源配比的數字。

但企業能否受用才是關鍵,為了對接國際供應鏈對減碳、RE100(製程使用百分百綠電)等要求,SRF發電在國內拿不到再生能源憑證,國際上更不認可,遑論取得碳權;無法與國際接軌,對企業來說就一點幫助也沒有,這種「綠」能,恐怕只是蔡政府自己說了算。

從這種「綠」能發電換碳權的例子可以看出,碳權已被視為可觀的綠金商機。政府原宣示台灣不適合做碳交易,今年突然又帶頭成立碳權交易所,要幫有需要的企業代辦碳權媒合,眼看海外的碳權交易商,絡繹於途來台拜會官員,可見未來碳權交易將是利益爭奪之所在。

 

 

 

原文連結

 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